近些年,“原生态”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词汇,它是指“天真、天然、自然”的意思。有原生态的歌手,原生态的餐厅,甚至家具,也有原生态的。而越来越多的养生专家也在积极倡导养生“原生态”的概念,它以“取法自然”为养生宗旨,是顺乎自然、效法自然和达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养生方法。因为归根结底,大自然、大宇宙才是原生态之源。人的一生只有区区几十年,而大自然却不知经历了几亿年才有了今天的生态平衡,我们能不向大自然取经吗?“原生态养生法”因此也被喻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曙光。
几天前去理发,一位年轻的理发师一边为我梳头一边说:“先生,您的头发白了不少啊,染不染?”我说,“白就白了吧,还是保持原生态的好。”自然界有春红,夏绿,秋黄,冬白。同样,人生也有四季,出现白发是自然规律使然。所以我不染发、不美容化妆,保持本来的样貌,坦然面对老去。
人生苦短,怕老之心人皆有之,不然,浪漫的李太白不会有“高堂明镜悲白发”的嗟叹;豁达的苏东坡不会有“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”的感怀;矢志报国、功业未成的辛弃疾也不会因“可怜白发生”而感到黯然神伤了。
但是怕老不等于要对抗时间、逆天而行,比如一些人为了保持青春容颜而去打美容针,尽管皮肤变得光亮,重现耀人的光彩,但是注射过度会导致人的表情被凝固,看上去像是漂亮的蜡像,脸上少了一丝生动,甚至会变成什么表情也做不出的“僵尸脸”。
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,20岁有20岁的鲜亮与活力,50岁有50岁的风情与风度,用力过猛反倒让人显得狼狈,还会危及健康,并不可取。
◎纠偏:尽管通过人工的手段大范围改造样貌并不值得提倡,但保持原生态的容貌也并不等于蓬头垢面,不修边幅。既要融入自然,坦然接受真实的自我,同时维持整洁的形象也不能忽视。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应简洁大方,不仅符合大众审美,自己也会心情舒畅,有益身心健康。
饮食尽量保持原生态
古人云:“肥辛甘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。”加工越复杂,加工程序越多的食物,越有可能对身体有害。在国外,营养饮食专家也建议最好少吃或干脆不吃那些已改变本质的食物,这与“饮食原生态”的说法不谋而合。原汁、原味、原生态,科学烹调出美食。日本的“国菜”生鱼片寿司之所以能入围米其林星级,也取自原汁原味、原生态之意。饮食原生态,赶走富贵病,被认为是日本人获得长寿的重要原因。
◎纠偏:饮食尽量保持原生态并不等于走向另一个极端,比如直接吃蜜蜂酿成的野生蜜,或者食用土法压榨的油,这些都存在健康风险。
随着《舌尖上的中国Ⅱ》在去年热播,引发了人们对“原生态”食物的追捧。第一集刚开始,西藏小伙白马占堆为了送给即将上大学的弟弟一份乡味十足的礼物,徒手爬上40米高的大树采下野生蜂巢,家人用它制成酥油蜂蜜。美味入口的一刻,白马占堆一家满足而陶醉的表情让不少人对野生蜂蜜多了一分向往。这个片段一经播出,源自西藏地区的野生蜂蜜销量大涨。用原始土法采集到的深山老林野生蜂蜜,其味道和营养价值真的更胜一筹吗?
蜂蜜的品质主要由蜜源环境和加工方式决定,而野蜂所处的蜜源环境比较复杂,可能采到一些有毒植物也未可知。比如2007年广西就曾发生多起食用野生蜜而中毒的意外事件,有人甚至因此丢掉了性命。
至于同样因《舌尖上的中国Ⅱ》而备受追捧的古法木榨菜籽油,也被指存在“死穴”——它虽然保留了油的风味,但其中的硫苷、芥酸含量却难以控制,暗藏损害心血管,影响生殖功能的风险。所以土法榨菜籽油平时偶尔用一用,试试味还行,考虑到它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的隐患,还是不宜作为家庭用油长期食用。
简而言之,不管乡土食材如何味美,如果其生产和加工、运输过程未经检测,没有安全保障,那么“原生态饮食”就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。
精神世界尽量保持原生态
“养生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庄子》内篇,“生”是生命、生存、生长的意思;“养”即保养、调养、补养。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,达到保养生命、健康精神、增进智慧、延长寿命的理论和方法。
几千年来,在老庄“道法自然”的思想引导下,中国人形成了“天道”与“人性”融会贯通的生态养生文化。按照道家的养生思想,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自然的融合与对生命精神的追求与持守,通过对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,最终达到“诗意栖居”的理想状态,而“道”的绝对超越境界则是“复归于婴儿”状态。换言之,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原生态:天人合一,少些贪欲,返璞归真。只有回归原生态,才能寻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。
而让精神世界回归原生态,就要做到“知足”、“知止”,需要对物质财富的享受有所节制,对自然的行为有所收敛,通过人的自我超越,达到“性命双修”,最终实现安身立命、长生久视。
◎纠偏:精神世界尽量保持原生态不等于要过苦行僧的生活,也不等于要参禅悟道,而是要顺其自然地感悟生命的要义。要知道,印度苦行僧必须忍受剧烈的痛苦,如绝食、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、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、喝尿吃屎等不合常理的事情。如果我们也如此刻意修行,恐怕就违背了天人合一的初衷。
生活环境尽量保持原生态
从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到中国广西的巴马,很多世界闻名的长寿之乡都大多处于偏僻地区,民风淳朴,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生活环境。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每天都跟大自然有着最亲密的接触,睡的是天然氧吧,吃的是没有经过化肥、农药“熏陶”的天然食物,日常作息也是跟土地打交道,有的老人八九十岁依然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平常人虽然不具备那样的“地利”,但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,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尽量保持原生态,经常融入大自然,尽可能剥除人为雕琢的痕迹。
◎纠偏:生活环境尽量保持原生态不等于去原始森林过离群索居的生活,那样造就的是“人猿泰山”,而不是长寿老人,因为人不能生活在真空里,无法脱离社会生活。或许您所处的生活环境已经十分“现代”,但仍然可以做出一些投身原生态环境的选择,比如平时减少与电子产品的相处时间,而是尽可能地投身大自然,或者在家中多养些绿色植物,并常去户外锻炼身体,增加自己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,也算是保持生活环境原生态的一种方式。